偏瘫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慢性疾病。偏瘫是指肢体某部分的随意运动功能产生了障碍。我国40岁-60岁中老年人多发,多有常见的脑血管疾病,包括脑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所引起。病程长、恢复慢,肢体瘫痪的范围越广,肌力损害越大,病人的痛苦就越深。偏瘫的早期表现为软瘫,后期大多是呈痉挛,产生肢体挛缩,关节畸形,容易引起褥疮、呼吸道感染、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。因此,对偏瘫病人的护理非常重要。
一般来说,护理人员要做到:
1. 病人的卧室空气要保持清洁流通,冬季注意保暖,夏季气温凉爽,保持床铺干燥、平整和清洁。安全使用各种保护用具,如预防褥疮用的气垫充气要恰当(1/2~1/3饱满量为宜),确实垫在皮肤受压处;用护足支架减轻被褥对瘫肢的压力;使用热水袋时防烫伤;发热时用冰袋降温防冻伤;定期翻身、拍背,以防褥疮和肺部感染。
2. 注意病人的个人卫生,保持头面、口腔、衣服鞋袜的清洁。衣服宜宽大,式样宜简单而柔软,裤腰部最好用松紧带而不用扣子,便于病人单手穿拉,裤子不宜过长,以免拖地而引起摔跤;有面瘫流涎水的可用小毛巾围在颌下;瘫肢的鞋要轻软、防滑,适当比健足的鞋大一些(因患足常有肿胀),用鞋带结牢在踝部,以免拖步时掉落。
3. 偏瘫病人大多有动脉硬化,饮食宜低胆固醇,低脂肪,限制吃动物或含胆固醇的食物,如奶油、动物内脏,蛋黄等。多吃蔬莱水果,适当的动物蛋白质(瘦肉、鱼、鸡等)。少量多餐,不宜过饱,更不宜暴饮暴食,戒烟酒。不能个人进食者要喂饭、喂水,进食鱼肉不要带刺或碎骨,有面瘫的病人喂饭要从健侧往口慢慢送入。
4. 为了预防瘫痪肢体的挛缩畸形,要尽量保持肢体置于功能位置。各关节的功能位置如下:肩关节的功能位置是敬礼位(使肘与前胸平,拇指指向鼻子);肘关节应屈曲90度,也可变换伸直位;腕关节置于背屈30度~45度,手指轻度弯曲,髋关节处于下肢伸直位,腿外侧置枕头或沙袋,防止下肢外展外旋;膝关节处于伸直位,防止屈直性畸形,踝关节背曲处于与小腿成90度位,足底垫沙袋防止足下垂。
5. 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,要循序渐进,持之以恒,一般原则是以健侧带患侧,以下肢促上肢,由卧到坐,由立到走,由支架到徒步,由较大的一般动作到精细的协调动作。要有计划训练,制订训练内容,并根据疫情的进展情况随时修改。
开始时被动活动,按摩患肢,大小关节作屈伸、内收、外展等活动;经过一阶段被动活动后,肢体的运动和知觉有所恢复后可做自动运动锻炼,刚做时动作要慢,特别是头部转动不宜过猛。下床活动应有八搀扶,练习站立,搀扶着或用学步车慢慢走路。
每次运动活动强度要适量,病人有头晕、胸闷、心悸、出虚汗等其它不适时,应停止锻练或减量。
6. 部分偏瘫病人出现失语,欲说不能,心情急燥,这时护理人员就要教导病人,可以通过写字或手势来表达。更重要的是训练病人发音,重建语言,先学简单的字、词,如“要”、“不要”、“饭”、“尿”等,由易到难,慢慢增加词汇训练。护理人员要有爱心和耐心,以高度的同情和关怀,持续地对病人进行这方面的训练。
宫氏脑针:探索治疗“五瘫”
宫氏脑针是由宫长祥独创的一项崭新医疗成果。其理论及技术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证,被列为高新适宜技术推广项目;是齐鲁医派中医药特色技术整理推广项目。
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式,宫氏脑针的显著特点是创伤小、痛苦少、费用低、疗程短。利用中西医相结合的原理,对神经调衡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,打破“传统禁区”,将治疗重点转到了中枢神经上,开辟一条中医治疗的新思路。
走出传统意义上“头疼医头、脚疼医脚”的模式,实践中由初期以诊治脑瘫儿童为主,逐渐发展到现治疗内科、骨外科、儿科、妇科、五官科、皮肤科等多种疾病。
2019年宫氏脑针在临床科研领域又取得重大突破和发展,在有效治疗顽固性疼痛、股骨头坏死、风湿类风湿性疼痛、强直性脊柱炎、中风后遗症、脑瘫、截瘫、皮肤病等多种病症的基础上,经过一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,对癌症、哮喘、糖尿病、“四衰”(心衰、呼衰、肾衰、肝衰)、“五瘫”(脑瘫、偏瘫、截瘫、婴儿瘫、脑炎后遗症)等顽症,初步摸索出新的有效经验。
宫氏脑针全国统一热线:400-800-2239